医院动态

您的位置: 首页 医院动态医院新闻详细

钟情小儿科 守护大希望—记我院儿科专家曾凡茂

发布时间:2014-10-29 09:44

        只因为一个肢体动作,他就能读懂患儿的“童真语言”,帮助掌握病情,对症下药;
        只因为一个温暖的笑容,他就能安抚患儿的情绪,让哭闹的孩子服服帖帖;
        只因为一双有力的大手,他就能托起那明天的“太阳”,让无数濒临枯萎的幼苗绽放出娇艳的花朵……
        有患儿家长说:“孩子是家庭最大的希望,是我们明天的太阳,而曾医生就是那一个用双手托起太阳、播撒希望的‘天使’!”学校我院儿科主任、主任医师曾凡茂,他用那一颗炽热的心和一腔赤诚的爱,让一个又一个被疾患折磨的患儿得以救治,让与之息息相连的一个又一个家庭重新恢复往日的幸福笑容。年复一年,天天无休,他用责任和爱心谱写着一曲曲动人的“大爱儿歌”。



        刻苦钻研业务精
        儿科常常被人戏称为“哑科”,服务对象大都是尚在懵懂之中、牙牙学语的婴幼儿,沟通上的不顺畅加大了患儿诊治的难度。这时,医生的准确判断和当机立断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这也是一个儿科医生必备的职业技能。曾凡茂不仅具有这个能力,而且还技高一筹。
        今年7月25日,刚出生两个月的张毛毛咳嗽不止、高烧不退、呼吸窘迫,从县级医院紧急转送到了我院儿科。当时,县医生诊断为肺炎,但是曾主任仔细分析了x光片后,对诊断产生怀疑。“这个片子显示的阴影,当时我就考虑是不是和肺炎有关的肺结核。”曾凡茂说,由于小孩子的肺结核比较少见,一般想不到。当时家属听到这个初步诊断后意见很大,“小孩子才这么一点大,怎么可能是肺结核?我们家长都没有肺结核,你是不是想把病情说严重点多弄点医药费?”面对家长的不理解,曾主任只得耐心劝导,认真复查后被确诊为“三型肺结核”。三型肺结核也称继发型肺结核,病程长、易反复、不易治疗,刚出生的婴幼儿跟母亲密切接触,极有可能被传染。在这个基础上再做检查,小孩很快就被诊断出粟粒性肺结核,接着又诊断出结核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是结核病中最严重的肺外结核病型,也是小儿结核病致死的主要原因。病情严重!时间紧迫!但是,有了正确的方向,曾凡茂带领团队与死神展开“搏斗”,最终将孩子成功救治!
        准确的诊断、精湛的医术,来自专业理论的深入钻研和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为了提高自己的诊疗水平,他先后多次到北京首都儿科研究所、上海新华医院、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湖南省儿童医院等大医院进修学习,丰富自己的专业理论,提高诊疗技术水平,开阔视野,及时带回国内最前沿的医学发展动态。工作之余,曾主任回到家里中,针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常常废寝忘食,潜心研究,及时充电,他订阅了各种医学杂志10余种,儿科方面的专业书籍也码放了整整两柜子。专业上的刻苦钻研,诊疗上的严谨细心,为他的医疗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先后在《医学临床研究》、《中国急救医学》、《南华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的《基层医院支气管哮喘规范化治疗的推广》、《C-反应蛋白检测在小儿危重症诊治中的应用价值》、《住院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分析》等十余篇学术论文,获得同行普遍称赞,科研成果数次获得怀化市科技进步奖。

        童真“语言”蕴真情
        在我院儿科,病人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幕:一位中年汉子满脸堆笑、单脚撑地,蹲在抱着孩子的家长脚边。如果是寒冷的冬天,他会在检查前先把自己的手和听诊器捂热。对于这样的细节,曾凡茂说:“孩子在医院看到穿白大褂的医生会很恐惧,如果我的面部正好与孩子平齐,甚至更低,孩子会觉得在和一个平等的人在交流,而不是一件冷冰冰的白褂子。”
        常年以来,曾凡茂总是用心对待每一位患儿,他经常用逗趣的语言和动作,与孩子“聊天”,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很多孩子把他当作大朋友看待。
        8月8日晚,连续四天高烧不退的两岁小孩杨鑫被紧急送到我院儿科就诊。咳过不停的小杨鑫用小手轻捶着自己的胸口,噙着泪水拉着医生的手“求救”。科室的医生护士集聚小杨鑫的床前,主任曾凡茂像变魔术般突然拿出一个小铃铛,在孩子面前摇了几下,还轻声细语哄着“乖!别捶了啊,我知道你咳得这里不舒服,我们来帮你啊!”说来也奇怪,孩子真的不哭了。在轻易读懂小杨鑫的这段肢体语言的同时,曾主任暖了暖自己的手,再轻轻拉着孩子的小手,看看手心,再仔细观察眼睛、面色……经过仔细诊断,发现孩子的肠道和肺部均受到严重感染,再延误后果将不堪设想。他根据孩子病情,带领医护人员紧急救治。入院第三天,小杨鑫便活泼了起来,见到前来查房的曾主任,还高兴地露出笑脸叫曾伯伯。
      “小孩子的动作和表情都是有其特定的意义,这是他们别样的‘语言’,你得读懂。有些大人去逗小孩,他会哭,而我去逗小孩的话,小孩一般就会笑。我觉得这确实是有一份感情在里面,要真心热爱这个职业,才能体会一看到孩子笑心里就舒坦这种感受。”曾主任欣慰的说道。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幕幕感人的场景经常上演,耳濡目染之下,我院儿科的医护人员基本都能读懂小儿这种别样的“童贞语言”。因为坚持用心感受,所以,该科室开展的对小儿各种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尤其是对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症等危重疾病的诊治取得良好效果,救治能力跨入省市先进行列。
      “我们主任还有很多干儿子、干女儿呢,都是别人主动要求认他的。”在采访间隙,儿科一名小护士不经意间向记者透露了一个小“秘密”。原来,由于整日面对的多是咿呀学语的小儿,表述不清,并且他们的疾病不同于成人疾病,发病迅速,病情变化很快。尤其是婴儿、重症患儿更容易发生危急状况。因此,这就需要儿科医生在诊疗过程中,积极监测小儿患者的病情变化,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细节对他们的病情判断也十分重要。曾主任始终将注重细节、耐心细致贯穿于工作之中。遇到反复哭闹,不配合诊断的孩子,他可以一个小时跑上好几趟,遇到喂养困难的患儿,他会亲自帮助指导家长,查看患儿的吞咽情况,以此判断孩子的病情是否恶化。这种关心,往往让时刻处于焦虑中的患儿家长迅速稳定情绪。一位患儿的家长吴女士甚至说:“我孩子住院这么久,家里人都没像曾主任这样上心过,现在我看到曾主任,就好比看到了亲人。”在孩子痊愈后,吴女士当场就要让儿子喊曾主任做干爸爸,这一幕让常年醉心于医学研究的曾凡茂“措手不及”,“我不是特别擅长人际交往,当时还把我给弄了个大红脸。但是,听到一个个患儿活泼健康地喊一声‘干爸爸’,这比什么感谢的言辞都来得更让我舒心!。”言谈间,幸福的笑容在这位汉子嘴角漾开,腼腆的笑声,与儿科里逐渐康复的患儿们互相追逐打闹的身影交杂,织就一幅别样的和谐美景。

        着眼未来勇拓新
        目前,我院儿科分设普儿科病区与新生儿科病区,现有床位80张,其中新生儿病区为无陪病房,设床位30张。可开展儿童各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危重症的诊治,与首都儿科研究所结为科研协作单位,率先开展儿童哮喘及喘息性疾病规范化诊疗。年门急诊量4万余人次,出院病人近4000人次。
      “儿科建设要瞄准服务的方向,向高品牌目标迈进!”谈到今后的发展,曾凡茂信心百倍,在他的带领下,我院儿科秉着规范化管理的理念,从坚持规范执业、科学管理入手,进一步合理规划科室布局,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各类岗位职责,科室建设更趋规范化。在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该科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组建了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规范标准的新生儿病房、丰富的临床救治经验,为各种重症新生儿和早产儿提供了强大的生命支撑。由新生儿高级暖箱、顶级有创无创呼吸机、生命监测系统构建成的新生儿“生命绿岛”成功救治无数早产儿及危重患儿,在新生儿治疗上处于武陵山片区领先水平。
        如今,走进我院儿科新生儿病房,里面住的几乎都是体重不超过2000克的“小不点儿”,由国内外顶级呼吸机、新生儿培养暖箱及各种监护设备组成的一个个“生命绿岛”昼夜运转,专业医护人员穿梭忙碌于其间,为这些早产儿保驾护航。
“目前,我们科室发展的目标是实现‘一条龙’的诊疗服务,小孩从出生到满十四岁,争取让所有的问题都能在我们儿科得到解决,包括新生儿的保健、康复、急诊。将产儿科、普儿科、康复科做成系列,形成品牌,让周边地区的患儿都能在当地把病治好,不用到外面去治疗!”曾主任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唯有与时代同步,充分发挥个人才干开拓创新,才能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为了这个目标,曾凡茂将带领我院儿科全体医护人员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这一庄严承诺。(杨晓)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钟情小儿科 守护大希望—记我院儿科专家曾凡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