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动态

您的位置: 首页 医院动态医院新闻详细

守护骨与关节的艺术人生—访我院关节创伤骨科专家余黎明

发布时间:2014-11-06 16:52

       晨雾缭绕,略感寒凉。在这太阳还未升起的深秋清晨,一位白大褂快步穿过浓雾,急匆匆赶往我院博爱楼。
       “我的时间就是病人的时间。”做手术、查房、会诊、学术交流……从早到晚,一天24小时不够用,所以这位白大褂的步履总是那么匆匆。
       脚步很快,却行事低调,整天忙碌,却笑容可掬,这位如邻家大叔一样亲切和蔼的白大褂就是深受病友爱戴的我院关节创伤骨科主任、主任医师余黎明。
       骨与关节,组成了人的运动系,构成了人体的支架,并赋予人体基本形态,起着保护、支持和运动的作用。一旦骨与关节出现问题,人体的正常结构受到损害,不再平衡,便会出现疼痛、畸形等情况,困扰大家的生活。
        “人体是个完美的结构,在我眼里,帮助病人从疾病状态恢复到正常结构,就像对待艺术品一样,最终要达到最初的完美。”带着这样的信念,余主任带领着他的团队数十年如一日,精益求精,以高超的医术,始终从事着这份“艺术”的事业。从80年代末开展断肢(指)再植手术,到2001年率先引进关节镜并开展关节镜下手术,从2003年关节创伤外科单独成科到在怀化市最早开展人工髋膝关节置换,如今,该科室每年诊治住院患者千余人次,手术700-800台次……

既为良医,奋斗一生

        “医生,帮帮我吧,我还年轻,有自己的事业,我一定要站起来。”来自贵州因为车祸摔伤导致骨折的田雪梅,在当地医院被告知手术难度太大,上级专家也不敢前来手术,含着极可能残废的苦楚,9月10日,哭干了眼泪的田雪梅抱着一线希望来到我院找到余主任。
        一经检查,田雪梅摔伤导致关节内粉碎性骨折,压迫了两根重要神经,一根大动脉,两根静脉,复位难度非常大。由于时间拖得越久神经损伤越大,余主任决定要马上手术,不能耽误。要修复损伤的骨头,要保证关节周围骨完整,要关节面平滑达到术前水平,一丝一刻都不能放松,手术进行了两个多小时。过程艰难,但结果非常理想,岂能有难度就放弃病人站起来的希望?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既为良医,奋斗一生。”余主任告诉记者,“从进入学校学医起,我就是抱着理想在从事这份职业,立志要好好做医生,做个好医生,做个受病人认可的有名望的医生,并将此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及行医准则。”
        从医24个年头,余主任一直工作在临床一线,每年救治像田雪梅一样的疑难、危重病人,包括“创伤性休克、脂肪栓塞综合征、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等病人十余例。作为学科带头人和科主任,他积极主持三级医师查房,科室危重病人和三、四类手术术前病人的会诊讨论及教学查房和疑难病例讨论。每年完成各类门诊病人3000余人次,诊治住院病人1000余例,主刀科室疑难手术400余台。
        尽管知道余主任病人多,手术多,时间宝贵,田雪梅仍然执意要在他查房的时候好好的说出发自内心的感激之言:“感谢余主任让我重新站起来了!”除此,似乎无法用其他的言语能表达这份感恩。
        病房的人都说41岁的田雪梅看起来年轻,“我站起来更年轻呢。”治好了腿就要出院的田雪梅笑靥如花 



力学笃行,精益求精

        “当一名优秀的医生难,当一名优秀的骨科医生更难。”在余黎明的艺术准则里,要想当好骨科医生,起码需要10年以上的临床经验和学术功底。即使已从医几十载,为了业务更精,余黎明在手术空当时间,阅读专业期刊,做大量的读书笔记和学习资料整理。工作之余,寻找机会参加各有关业务单位举办的学习班及学术专题讲座。
        只有不断地更新专业知识,不断地提高业务水平,才能更好的为病人服务。2001年在市内率先引进的关节镜技术,现如今关节镜手术已由最初的膝关节镜检查、关节清理术,发展到镜下开展膝关节损伤半月板切除、半月板缝合及半月板成形术,关节内异物及游离体取出术,前后交叉韧带重建术,关节镜辅助下骨折复位内固定术等等。
        学无止境,精益求精,医术高超的余黎明不断得到病人的认可。
        74岁的老人杨枣花,膝关节疼痛长达15年,十多年来不能蹲下去,上下楼梯困难,因此很少出门。在儿子的支持下,4月份来到我院进行治疗。余主任对她进行检查后,发现杨奶奶疼痛的原因在膝关节磨损严重,当下决定对其较为严重的左腿进行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一个星期后,杨奶奶就下床了,两周后,杨奶奶就丢掉拐杖出院了。“真没想到,我还能走路去中心市场买菜。”术后能活动自如的杨奶奶明显精神好了很多。儿子看在眼里,喜在心里。9月,又把老母亲送来医院,要求余主任给老母亲把右腿的膝关节手术也做了。“本来觉得老了不用折腾了,做手术又浪费钱,可是好了后很舒服,值得!” 抱着对余主任的信任再次做了手术的杨奶奶高兴的说。
        人工关节置换术,对医生的手术操作技术要求很高。除了要对关节的病灶进行切除以外,需要深刻理解关节的运动学原理,将人工关节的假体安装在准确的位置,既能使假体获得良好的稳定性,又能恢复关节的正常运动。由于多数患者在寻求关节置换时,关节疾病已至晚期,存在严重的关节畸形和骨缺损等情况。这更需要医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及丰富的临床经验。
        多年来,余主任凭借着扎实的医学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主持并实施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包括人工股骨头置换、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人工膝关节置换、人工肩关节置换、人工全髋关节翻修等,使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在三医院得到不断地推广应用,现每年手术60-80例,保持市内领先水平。
        随着人工关节置换术的广泛开展,余主任对实践中所发现的脂肪栓塞、松动、感染、过敏反应、血栓形成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明显提高了人工关节手术后的成功率,减少了手术相关的并发症,使得高龄、糖尿病、高血压、长期服用激素等条件下进行手术的安全性明显提高。并成功利用医院多科室综合优势,多次与其他科室合作,成功地为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严重心律失常患者等安全地实施了人工关节置换术。

心系患者,温暖前行

        现代生活,随着人口老龄化,在退行性骨关节病,骨质疏松性骨与关节疾病,骨质疏松并发髋部及腕部骨折,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韧带和半月板等运动损伤,肩关节损伤和不稳定等疾病越来越多。
        近段时间,65岁的谢冰林腰痛又犯了,痛的走不了路,非常难受。原来7年前在别院做过一次髋关节置换手术的她假体松动了,随之带来的感染及摩擦让她疼痛难忍,苦不堪言。
        “慕名来到三医院,找到余主任做髋关节翻修术,是非常正确的选择。因为我在这感受到了别的医院没有感受到过的温暖。”由于麻醉过敏,术中谢冰林不断呕吐,麻醉医生不怕脏不怕累,给她擦拭呕吐物,还不停给她按摩,给她安抚情绪。
       “手术中只听见锤子当当当的敲打声不断,2个多小时后手术结束,我看见余医生衣服都湿透了。”术后,疼痛立马缓解,后来几天恢复效果也很满意,谢冰林对这位汗流浃背的余医生充满了感激之情。
       人工关节翻修术,要找出假体松动的原因,要取出假体,要补充骨内缺损,要重新植入,比新置换难度更大。“假体安装不好,术后便会影响关节活动,所以人工关节翻修对医生的技术要求非常高。别看我们使用大量的工具器械,当当当的敲击,就以为我们是木匠,我们比木匠的要求可要精准得多,我们要把骨与关节当艺术品来对待,来追求完美。”余主任再一次提到他所从事事业的艺术性。
       正是这股要求精准的精气神促使着余黎明不断向上,近年来,获得“钢丝环扎加张力带钢丝固定治疗髌骨骨折”及 “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疗效分析”等市科技进步奖4项,完成了市级课题“抗生素骨水泥在人工关节置换高感染风险人群的临床应用”,并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上发表论文7篇。现担任湖南省医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关节镜学组委员、湖南省康复医学会关节外科治疗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
       “从医20余载,依稀记得90年代,一位治愈的病人提了两斤面条来看我,治病救人,为病人服务,得到病人尊重,我想这就是我从医的成就所在,价值所在。”
抱着最初未变的医学理想,带着守护病人的责任,向着学术前沿的高峰,这位争分夺秒的白大褂日复一日,一步一个脚印行走在致力健康的艺术之路上……( 杨丹)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守护骨与关节的艺术人生—访我院关节创伤骨科专家余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