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在湖南省护理学会内科专科案例竞赛中荣获创新奖
9月13日,由湖南省护理学会主办的第二届潇湘临床护理实践大会暨湖南省护理学会内科护理学术交流会在长沙举行。会议期间同时举办了全省的内科专科案例竞赛,我院消化内科的颜春英、曹慧芳、罗纯以《一例克罗恩病患者双造口的护理》为案例,荣获此次竞赛的创新奖。
1个月前,现年25岁的肖瑶,因为身患克罗恩病,做了 “病变回肠切除术+小肠双造瘘术,术中切除了80厘米的病变回肠,术后却由于严重营养不良,住进了我院消化内科,“第一次见到肖瑶的时候,他面色苍白,嘴唇几乎看不到一丝血色,两颊凹陷,瘦弱地不成样子,1米7的个子,穿着我们的病员服,像是挂着蚊帐,真害怕来一阵风就把他吹倒了!”消化内科护士长颜春英谈起第一次见肖瑶的场景时,依旧感慨不已。
克罗恩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肠道炎症性疾病,在胃肠道的任何部位均可发生,但好发于末端回肠和右半结肠。针对此患者,目前治疗的重点便是如何给予有效的营养支持,而重中之重则是腹壁左右两侧造瘘口的护理和造瘘口导管的固定,若是盲目插管输注营养液,会有肠穿孔的风险,加之肠穿孔也是克罗恩病常见的并发症,这一系列的问题对于消化内科的医护团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患者入院的第一天,在患者左侧造口插入硅胶胃管15cm输注肠内营养液,保障患者营养供给。由于管道固定和渗液漏出的原因,该项治疗措施只能以失败告终。消化内科的医护团队努力尝试其他替代材料,不断的尝试,不断的失败,不断的在失败中总结经验。
在消化内科张光辉主任、护理部高传英主任、营养科向道发主任、消化内科护士长颜春英的高度重视下,针对该病例进行了全院的疑难病例讨论及多学科的大会诊,不断改进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最有效的救治。
经过讨论,治疗团队改用气囊尿管插入。第四天,患者反映输入肠内营养液后,从左侧造瘘口排出物不成形,吸收欠佳,在X线管道定位后,护士重新给病人调整了管道的长度和方向,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终于,维持了肖瑶体内的有效的营养供给!
在这过程中,患者一直保持着坚定的信念,要健康地活下去,这种信念,深深地打动了科室的每一个医护人员,也更加明确了医护团队开拓创新的信念。
通过大胆的创新、不断的尝试、护士们的精心护理,使得肖瑶体内造瘘口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得以维持,肠内营养得以有效的供给,短短的五天,他的体重就已经增长了 10斤,临近出院的时候他比入院时重了20斤,他再也不是刚入院时,风一吹就能倒的模样了。
创新,使人进步,让爱延长!(消化内科)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