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我院战“疫”前线的“消杀天团”
”
“前沿战士心犹壮,不破病毒终不还”,在疫情防控阻击战的第一道关口,有这样一群手握“长枪短炮”追着病毒走,背着“消杀利器”让病毒无处遁形的人,他们就是负重前行的“消杀天团”。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外环境消杀工作极为重要,医院党委毅然决定成立临时消杀队,由此,以院感科副科长梁建华为组长的“消杀天团”应运而生,他们中有麻醉科主任医师刘召国、副主任医师康芦、年近半百的尹小龙、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王钢、影像科医师田畅、医务部医师刘巍洋,经过院感科专业培训后,他们便光荣的上岗了。
今年38岁的王钢是湖医附一医院外科医生,而现在他又多了一个身份,成为了“消杀天团”的一员。自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根据医院工作安排,王钢被紧急抽调至院感科协助做好院感防控工作,在做好院感防控工作的同时,他还有另外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每天早晚往返两次,负责做好各楼层环境消杀工作。
“个人防护用品的穿戴、消杀的程序与方向、医疗废物的处理等都有很多讲究。都可能导致病毒传染的风险,我们拿起了灭掉“病毒”的“冲锋枪”,就肩负着一份责任?!?a href="/expert/2025/LDdwRb1Y.html"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 >王钢坚定的说道。此时穿着两层密不透气的防护服,背负20多公斤的消杀设备,在长达3小时的常规消杀工作后,他的浑身早已湿透,手套里的双手闷得发白,肩上被勒出两条红血痕。
王钢只是我院“消杀天团”的其中一员,他们不仅承担了院区内外环境消杀,还承担了闭环酒店的终末消杀,工作任务极为繁重,他们每天需要背着几十斤重的喷雾器两次往返于医院的各个楼层各个角落,不仅需要不懈的耐力,更需要充沛的体力。负责诚信楼外环境消杀任务的田畅、刘巍洋是最年轻的也是任务最重的,每天早晚两次徒步对19层楼进行消杀,由于高强度的工作,他们的双腿均有不同程度拉伤,走路都有点跛,可是当接到消杀任务的那一刻,他们顾不上身体上的疲累,又精神抖擞的背着几十斤重的消杀工具迅速前往工作地点,有时候一干就是深夜。
“消杀天团”无论白天还是黑夜,背着几十斤重的喷雾器穿梭在院内的隔离观察点、核酸采样点、楼层病区、电梯等等,尽管肩膀被沉重的消杀器械勒出一条条血印,也丝毫没有退缩。紧握的喷头,是他们进行消杀工作的“武器”;对病毒“杀无赦”,是他们坚信战“疫”必胜的坚定信念,小到门把手、水龙头、楼梯扶手、电梯按钮……他们都不会忽略任何一个细节,也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疫情病毒容易藏匿的地方,连日来的工作,他们之中没有一人退缩,也没有一刻松懈,依然坚定的走在疫情控的最前沿。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